主题教育

主题教育

所在位置: 首页» 主题教育

刘洪森:以大历史观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3-05-24     浏览量:

2023年5月24日上午9:00,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洪森在图书馆一层会议室作了“以大历史观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专题授课,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直属党支部全体人员参与学习,并于党课后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同志们深入理解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演进、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历程,系统认识了从“工业化”“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历史变迁,深刻把握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和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所谓大历史观,就是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基于历史的总体性理解现实、把握当下,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明悟真理、提炼经验。刘洪森副院长立足大历史观,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同频共振进行了阐释。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亦是中国共产党念兹在兹的夙愿。回顾历史,中国自被西方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以来,社会的一切重大变动似乎都打上了现代化的烙印。其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将中国式现代化推向一个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从明确“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到建设“四个现代化”,从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一部党团结带领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蕴含着历史进程、逻辑意蕴和鲜明特质三重向度。从历史向度看,党领导人民从革命为现代化创造必要前提,到工业化为现代化奠定基础,再到开创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百年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并联系统工程。从逻辑向度看,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塑造新人的内生动力,三者共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将现代化的一般逻辑与本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从特质向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本质性特征表现在价值维度上的社会主义、时间维度上的接续推进、空间维度上的人类关怀。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同样也是适用于日常工作的行为依据。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事业,也是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群众路线,面向党和国家决策急需与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发挥背靠北京师范大学建设高端智库的学科优势与人才优势,发挥自身教育与社会治理研究特色,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