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智库动态

所在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智库动态

张琦教授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
发布时间:2023-07-25     浏览量:

af0a992ca39a123c69d020954794400a.jpg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张琦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打破城乡二元割裂,产业兴旺、城乡和谐;打破传统行政区划,创新奔涌、新城崛起;打破新区、山区和库区的区隔,绿色发展、强县富民——“协作奏鸣曲”的不同旋律在全国多地的城乡空间里回声嘹亮。

  建设繁华都市,打造和美乡村,广州一直探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在全省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中当好示范表率。

  近日,广州日报记者分赴杭州、重庆和武汉等地,探寻全国区域协同发展的丰硕成果,探索新型城乡关系构建的有益经验。三农问题权威专家建议,广州城乡协同发展不仅要有“土特产”,还需要有土地、股权等创新改革,广州可以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方面“做精做细”,在全省全国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要形成有本土特色的乡村产业(“土特产”),实现自身优势。

  说到乡村振兴和城乡协同发展,必须要提到“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实施的背景下,全国不少地区以工促文、以城带乡、以乡辅城,进而实现城乡融合,构建了一个个走向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案例。

  近年来,“城市的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渗透”“城乡要素流通畅通”是城乡协同发展三大最明显的体现。尤其是在浙江,乡村、教育、交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加速实现公平和均等化,劳动力、技术、信息的顺畅流动,正助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乡村自我造血、城乡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产业发展。从一个区域来说,要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产业(“土特产”),实现自身的优势,“土特产”对农民增收、强镇兴村能起到较大作用。每个村域形成一两个特色产业,对巩固乡村脱贫攻坚的成果有积极意义。

  广东和浙江都地处沿海,广州和杭州都是城乡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两者之间多有可以相互借鉴的经验。例如,如何进一步让农村产业化向纵深发展?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较深层次的举措是加快形成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利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流转、出租、承包等多种方式,在符合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革,甚至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农村资产增值。落到农民村民身上,就是“产权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城乡之间的土地集中连片规划经营,可以为大型农场、新型龙头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宽空间。

  广州实施“百千万工程”已经有比较显著的成效,但还有潜力在一些方面继续提升。比如说,可以进一步完善智库建设,与国内先进典范城市以及相关智力支持机构保持经常性的交流,打开眼界,汲取经验。再比如说,要加强对农村农民的技术培训,特别是要注重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的人才培养。

  当前,国内确实有个别区域出现村民“只靠吃租金”致富,村域发展后劲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还是要“通过产业来解决”: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将村域收入提升与产业发展更深入结合,将村民就业向技术服务等方面引导,鼓励村域、村民进行经营方式创新,村办产业往高端化方向发展。

  广州的乡村比例在全省全国来说都不算高,但这就更要求广州的乡村振兴工作要做精做细。广州不仅应该在本省树立标杆,也都有能力在全国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他山之玉

  杭州乡村茶产业

  “思路共通 路径各异”

  “思路共通,路径各异”,是杭州乡村振兴、城乡协同的明显特征。共通的,是产业强村、数字兴农的思路;各异的,是从各乡村的自然条件、文化禀赋、产业优势出发,生长出不同的乡村产业发展方向,找到适合自身的共富路径。

  从文化历史禀赋出发,杭州正将“一片茶叶富一方百姓”作为带动区域协同共富的重要路径。西湖双峰村的龙井茶、余杭径山村的径山茶、富阳拔山村的“拔山高峰茶”,上城埭村长埭村、桐坞村的“茶+艺术”品牌……各具特色的“点”串联出一条“茶叶共富带”,从而擘画出“一点一茶品、一带一特色”的乡村振兴图景。

  如果说茶叶是杭州从历史底蕴中找到的共富支点,那桐庐成为“中国民营快递之乡”,就是硬核打造出来的兴县产业优势。桐庐是杭州下辖县,距离杭州市区90公里,一直是杭州人钟情的“避暑后花园”。但如今走入桐庐,定会被这里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所吸引,中通快递总部、申通国际总部、韵达全球科创中心、圆通国家工程实验室创新研发基地等回归重点项目纷纷落户,从“快递小镇”到“快递科技小镇”,一条围绕快递而起的数智共富带、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之路,正逐渐清晰。

  回看近两年杭州乡村产业的兴盛历程,记者发现,无论是“风雅处处是寻常”的茶产业,还是“流转步步见艰辛”的快递行业,都在借助数智化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今年3月,杭州与天猫平台合作,组织全市6000多个农产品,开展杭州农产品消费券活动,发放1000万元消费券,累计实现销售额1.3亿元,带动效应13倍。另外,还依托中国国际茶博会永久落户杭州的优势,开展网上茶博会建设,帮助杭州茶企走向全国,面向世界。


  不同村域注意产业差异性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诸竹君:

  杭州市区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的临安、建德水域和山区交错,浙江省其他地区如舟山则临近海岛,地理环境大有不同,产业禀赋差异巨大,但城乡合力推动产业发展的思路却是一致的:通过乡镇工业、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通过一把手工程引领,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推动政府更充分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

  “思路共通,路径各异”——这正是广州和杭州在城乡协同、区域协作方面可以共享的经验。跟杭州相似,广州也有海港、丘陵、山区和城市平原等多种地理禀赋,不同村域的发展定位应有差异,基层地区要特别注意差异性和独特性。

  广州在乡村建设中可以更加强调数字经济的应用,不仅在产业发展方面,数字化手段还可以在智慧乡村建设、提升城乡居民之间的交互水平、推进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延伸等方面起积极作用。


  重庆山区库区产业协作

  城区山区一体化发展

  众所周知,重庆市是山城,但其实区域内辖的城乡不仅有山区,也有位于渝东北三峡库区的城镇群。如何同时带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高质量发展?重庆给出的答案是“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

  山区库区立足各地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打造绿色产业,重点发展旅游业,着力实施“一县一策”。山区库区农业占比较重,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创造更多工作岗位,也成为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一面。

  例如,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农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并支持建设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带和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忠县新立镇的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是全国唯一以柑橘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依托柑橘种植业和加工业,不仅实现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的绿色全产业链,也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推动文旅赋能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人们正不断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文化内涵。

  从山区库区到主城新区,吟唱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篇,重庆市以厚重的人文历史和旅游资源,统筹开展景区品牌营销,扩大“长江三峡黄金旅游核心带”品牌影响力,促进文旅消费升级。

  “山区库区资源禀赋不同,我们通过深化对口协同机制、开展产业协作。比如,依据山区库区的资源与发展情况,我们把前端产品的产业链延伸到山区库区,从而带动这个区域的产业资源利用,协调重庆市产业发展格局。”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充分利用产业方面要素融合

  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滔:

  重庆的区域协调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在于充分利用产业方面的要素融合,比如通过向偏远区域输送发达区域的要素,实现偏远区域初级产品的价值叠加,带动偏远地区发展。在产业链的共建上,重庆有意识地疏解部分产业资源,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例如,重庆汽车产业以往基本集中于主城区,但目前永川区有长城汽车、璧山区也有比亚迪的投资。重庆汽车产业的本地配套率已经达到了75%,而配套要素多来自重庆周边的区域。

  在交通领域,重庆区域间协调的关键在于高频次、低成本的交通联系。如近年构建的“内轨外铁”交通体系,有意识地把高铁建设跟区域协调发展联系起来。此外重庆市规划了都市线“穿心线”——即从远郊区线延伸的都市快轨,能让人们从远郊直接抵达市中心,大大缩短了通勤时间。


  武汉新城

  行政区之间“破墙”

  2000多名建设者“鏖战”武汉光谷科学岛,“七横七纵”骨架路网建设提速推进,中轴线10大标志性重大项目全面启动……机器轰鸣、塔吊林立,719平方公里的武汉新城,建设正昼夜不歇。湖北科投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正在见证,这里的城市和乡村蜕变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新城。”

  原本城乡交错、杂草丛生的土地,正在打造一个“国家级都市圈”——武汉都市圈。这个“圈”的核心是“武鄂黄黄”(武汉、鄂州、黄冈、黄石),武汉新城则处于“核心圈”的几何中心,堪称“武鄂黄黄”的心脏,正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

  打破传统行政区划是“武汉新城”实现城乡协同的秘诀。新城横跨武汉、鄂州两市,已成为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主引擎。行政区之间“破墙”,是为了更好实践“产城融合、生态优先”的城乡协同发展模式。光谷超70%的面积被纳入武汉新城,便是产城融合的一着“妙手”——由此,新城区域内便拥有了超强的产业基础,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同时也将推动鄂州、黄石、黄冈等区域提高创新能力。

  “谋远谋深”,武汉市规划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以“两谋”来总结武汉新城在规划城乡和区域协同发展方面的经验。以“谋远”论,主要是指区域协同顶层设计,《武鄂黄黄规划建设纲要大纲》、《武汉新城规划》等重大战略规划相继出台,形成了统筹武汉都市圈交通、产业、土地、生态等资源要素,引领武鄂黄黄一体化建设的总纲领。以“谋深”论,围绕区域合作重点方向和重点产业领域,制定不同的区域协同专项规划,有序推进产业创新、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蓝绿空间、智慧城市等专项规划编制,支撑区域共建共治。


  重大问题省级层面协调

  湖北省武汉都市圈研究会会长、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春洋:

  区域协同发展实际上是一个联合体,产业驱动是核心力量。武汉都市圈包括武汉及周边八个城市,城乡协同、区域协同发展任务繁重,需要打造一个核心区、先行区、示范区来带动整个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武汉新城正是这个“协同发展主引擎”。

  区域协同发展要想行稳走远,要“高处和基座结合”创新管理体制和规划机制,切忌换汤不换药。就“高处”而言,武汉目前高规格成立了武汉新城建设指挥部,推动重大问题在省级层面进行高效协调,设立规划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武汉新城发用地审批和有关建设事项;编制完成了《武鄂黄黄规划建设纲要》《武汉新城规划》。在基层处,则不断做实“交通一体化”等基础设施项目作为区域协同发展之基,谋划枢纽引领、内外通达的综合交通网络,突出“基座”的高效支撑。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TRxRBg4wIWnGPs5WWoKKx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