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代表在山东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发言。
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下午,在山东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代表发言。他表示,作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代表,他特别关心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
报告提出,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我曾经长期在山东工作,山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山东的老百姓也非常支持教育、关心教育。”张志勇提到,“如今在经济社会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山东还鲜明地提出每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10%以上,这充分彰显了山东省委、省政府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教育事业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张志勇认为,要办好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关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工作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做好“双减”工作必须校内外协同改革,做到减校外、强校内、减负担、提质量。
针对“双减”工作,张志勇建议,一方面要加强课后服务经费保障、课后服务质量,要把校外培训这类市场化的教育转移到课后公共服务里来。因为课后服务的质量能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既决定了课后服务的成败,也影响学生对校外培训的需求。要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必须要有高质量的课程供给,要有更好的经费保障。另一方面要综合施策,全面减轻教师的负担。
张志勇提到,根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显示,12.7%的学校反映,课后服务教师补贴没有任何经费保障,涉及73个县(市区),占34.2%;19.5%的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未收到报酬;建立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的学校,每课时课后服务津贴平均为57元,各省学校之间平均在24-86元之间;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经费来源于财政补助的比例不足20%。47.2%的教师每周纯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60.3%的教师认为课后服务后工作量加大,70.9%的教师呼吁减轻非教学负担。
“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要保障教师职业生活的尊严和幸福。”张志勇表示,“我们要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要从减轻教师的非教学工作量、适当降低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量、减轻教师工作压力三个方面入手,必须要加大教师队伍建设,适当增加教师的编制、工资,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克服教育的功利化和短视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