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国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仍存短板弱项,区域间、城乡间、人群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仍有差距,均等化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今年两会期间带来了《缩小差距 促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张志勇,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先富起来,先富带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21年7月1日,在百年党庆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教育等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追求共同富裕,必须为全体人民提高受教育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创造更加公平普惠的条件,推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必由之路。基础教育对于每个人的发展进步、就业谋生、幸福生活,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奠基性,是造就每个人走向社会、参与社会、享受社会发展成果、走向公共同富裕能力的根本途径。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国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仍存短板弱项,区域间、城乡间、人群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仍有差距,均等化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
建议采取以下战略措施,努力缩小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差距,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缩小省际间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差距
目前,我国省际之间的财政性基础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差距极差大约10倍左右。国家应把缩小省际间基础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水平作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完善中央教育财政经费转移支付机制,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应以省级财政支出达到相应强度为前提,达不到相应支出强度的,中央财政不给予转移支付支持。就基础教育公共服务而言,省级财政性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其基础教育生均经费仍然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中央财政应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其与全国基础教育生均经费的差距。通过持续努力,到2035年把省际之间的基础教育生均经费差距缩小到3倍以内。
(二)全面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差距
目前,我国乡村教育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向县城、大中城市流动的局面仍然不断加剧,这既有我国进入城市化后期人口继续向城镇迁移的正常因素,更有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过大导致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逆向流动。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差距,必须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一是在教育经费投入上,要彻底变“双轨制”为“单轨制”。乡村学校从经费来源上要彻底与乡村财政脱钩,变县乡两级财政投入办学为县级财政投入办学。二是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变城镇学校不断从乡村学校抽取优秀教师,为城镇学校优秀校长教师反哺、支持乡村学校。三是在办学标准上,变城乡学校统一办学条件标准,为乡村学校弱势补偿,在经费、师资、设施配备上进一步向乡镇学校倾斜,用更高的资源配置标准支撑乡村学校的发展。四是在办学体制上,要变“以城带乡”为“城乡一体”。现在,乡村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小,甚至个别地方出现了老师比孩子还多的现象。相比城镇学校,乡村学校教师压力小、待遇高,晋升高级职称的机会多,导致乡村教师“城里学校不愿意要,而自己也不愿意走”的困局。要打破教师资源“富集”和办学水平“洼地”的乡村教育现状,应积极探索推动城镇学校实质性合并举办若干所乡村学校,实施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一体化办学、一体化管理,进而在学校内部让教师资源流动起来。
目前,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办学有三个举措:一是城乡学校一个法人、一体办学,一校两区(多区);二是城乡学校,多个法人,以城带乡,一体考核;三是城乡学校,多个法人,以城带乡,结对帮扶。从实践效果看,第一种一体化办学机制最佳,办学成效最好,应总结经验,大力推广。
(三)实施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清单,缩小校际之间教育公共服务差距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强调: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缩小区域、城乡差距。
国家应通过缩小县(市区)域内学校间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差距,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进入全域优质教育时代。树立全域优质教育的理念——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而适合的教育,实施全域优质教育的战略——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实施全域优质教育战略,一是要治标:做好优质教育资源“分蛋糕”的工作,通过分好优质教育资源,扩大教育公平,创造优质教育机会公平配置新格局。如进一步完善学区房政策,加大优秀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深化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均衡配置到域内普通初中的办法,等等。二是要治本:实施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清单,提高区域内底部学校的办学条件,做好优质教育资源“扩蛋糕”的工作。基本教育公共服务清单包括生均教育事业费、基本办学条件、教师配备标准(学历、学科、中高级岗位),等等。要像当年打造少数优质学校一样,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全面提高底部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尽快让人民群众身边的学校成为百姓心目中的“好学校”。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89G6QisYToMk8sbdX8XA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