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教育新闻

所在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教育新闻

程建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
发布时间:2024-01-08     浏览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教育发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局出发,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意义重大,赋予了教师教育新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一是把党对教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强调“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二是对教师工作提出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要求,2014年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发表“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并提出“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具体要求,全面深刻阐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三是以系统观点对“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作出专门部署,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即阐释了“教师教育体系”,2023年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又在前面加上了“中国特色”四个字,进一步凸显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体现出逻辑的递进、内涵的深化,成为我们推动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必须以高质量为首要任务。本文将紧扣高质量要求,围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实践基础、现实挑战、内涵特征和改革方向等作研究阐释。


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实践基础和现实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开辟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事业发展道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教师教育实践经验,教师教育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为新时期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成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借鉴前苏联教育制度并结合我国实际,初步建立了师范教育体系(1949年—1977年)。以“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和师范大学”为主的“一轨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在探索中发展。二是师范教育重建与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1992年),“一轨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快速恢复并发展壮大。三是开放融合和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阶段(1993年—2011年),逐步形成了“师范院校—综合院校—职业院校”“三轨多级”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构建阶段(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事业进入新阶段。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党中央名义发布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具有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第一,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师队伍,有力支撑了全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2022年,全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3亿人,专任教师1880.36万人。教师队伍在数量上稳步增长、在结构上不断优化、在质量上不断提升,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建立了开放融合及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体系,教师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逐步提高。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在纵向上打通了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培养培训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在横向上实现了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校和地方政府的联结,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第三,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教师教育政策体系,持续加强教师保障和自身建设。加强教师编制保障,完善教师职称制度,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建立规范的教师专业标准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师资格证制度,建立教师绩效评价制度。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面临的现实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在建设教育强国上仍存在不少差距、短板和弱项,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依然任重道远。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测算,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距离教育强国还有差距。在教育强国评价指标体系中,有相当数量的指标与教师的数量、质量相关,如“中小学生师比”等。由此也可以看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和关键在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需要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支撑。对照建设教育强国目标要求,当前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是有的地方对教师教育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把教师教育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领域,对教师教育工作优先谋划、支持、保障不够,资源投入和鼓励引导不够。


二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相对不足。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教育的基础支撑,目前还存在结构性缺员较为突出、素质能力有待提升、发展通道相对偏窄等问题。


三是教师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教师教育存在课程内容相对陈旧、学科交叉不够、教学方式单一、研究性学习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学生教学实习和实践的时间不足、参与质量不高。


四是吸引大量优秀生源从教仍需要多方持久发力。目前我国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地位待遇有待提高。如何吸引大量优秀生源从教,仍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紧密协作,加大力度,建立制度保障,形成社会风尚。


二、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内涵特征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教育技术变革的迫切需要。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既有世界教育强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准确阐释和把握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内涵特征,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关键词来展开探讨。


第一个关键词:“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在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中的内涵特征,首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师教育体系。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党对教师教育体系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对教师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其次是支撑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的教师教育体系。面对如此超大规模的教育规模和教师规模,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必须保持历史定力和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再次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教师教育体系。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根本目的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深化综合改革,扭转教师在城乡、区域、学科分布不尽合理的状况,让更多孩子不仅“有学上”,还能“上好学”,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最后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教师教育体系。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既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更要增强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第二个关键词:“高质量”。“高质量”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中的内涵特征,体现在体系质量高、育人质量高,目的是培育“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具体来说,培育目标要高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要求和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培育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和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培育对象要高起点,吸引优秀生源进入师范专业,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培育主体要高水平,建设高水平的教师教育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教师资源;培育手段要高效能,不断推进传统教学手段与新型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手段的融合,探索教师教育的新模式;培育规格要高标准,在制度层面设置高标准的教师准入标准;培育质量要高要求,师资培育要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探索多样化的培养培训方式,激发学习内驱力,满足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需要。


第三个关键词:“体系”。“体系”在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中的内涵特征,体现的是一体化的开放、协同、联动。教师教育体系要在培养培训环节上实现职前、入职、职后教师全生命周期贯通;在培养主体上健全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政府多主体参与的机制;在层级和类型上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级各类教师教育的协调发展;在功能要素上要完善教师教育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执行体系、保障体系、评价和监督体系等。


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方向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师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在此基础上,要重点深化机制改革,使教师队伍在规模、结构、能力素质上适应教育强国建设的需要。


第一,建立优先发展机制,把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政府都致力于优先发展教师教育。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必须把教师教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中的优先发展地位。优先谋划、优先支持、优先保障教师教育工作,切实把教师教育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扎实推进。


第二,强化制度协同机制,提升教师教育制度的耦合性和科学化。多年来,我国针对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许多专项计划。比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06年);“免费师范生计划”(2007年),后发展为“公费师范生计划”(2018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2010年);“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优师计划)”(2021年)等多项计划,它们都有自身特点,均发挥了独特的积极作用。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由于这些项目出台的背景、主体、工作目标和工作机制等有差异,一定程度存在有关项目政策统筹协同不够的现象。需要对有关政策项目进行整合优化,推动教师教育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变革,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


第三,创新招生录取机制,从源头上构筑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坚实基础。良好的生源质量是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需要加大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生源报考教师教育专业。比如:扩大高水平师范院校招生自主权,深化综合评价招生改革探索,录取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学生;支持高水平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共同建立培养“四有”好老师的高质量教师培养体系。


第四,完善培养培训机制,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教师的职前培养是教师教育中的基础环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需要在教师教育培养环节特别注重四个结合:一是规范化和个性化相结合,注重差异化培养。不同类别的师范生群体,其职业走向有区别,要根据我国东西部、南北方等不同区域的经济、人文差异,教育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进行分层、分类有特色的培养与培训。二是注重文理工交叉融合,培养跨学科能力。教师教育既要注重专业课程的深度,也要适应教育发展需要,拓宽教师知识广度,扩充教师知识图谱,从而满足发展素质教育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三是注重综合性和研究性的结合,为学生提供厚基础的支撑。既要鼓励师范院校提升综合性和研究水平,也要鼓励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强化综合性大学与师范院校之间的联动,携手形成高水平教师教育的方阵。四是注重创新能力与数字能力的结合。在教师教育培养中要进一步融入工程元素,比如通过工程技术训练,提升教师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素养,还要注重提高数字能力,增强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的能力。


教师教育不是一次性、终结性的教育,而是连续性、终身性的教育。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瞄准中西部教育短板,探索实施“强师工程”,按照“培养一批、输送一批、提升一批”的总体思路,形成从师范生招生、培养、输送到教师职后支持的全流程、闭环式、系统性的改革举措,全流程服务“四有”好老师选育成长。下一步,北京师范大学将总结经验,坚定不移持续实施好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


第五,改革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建立更加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要推行过程和结果并重的教师教育评价机制,以发展为导向,注重多元分类,突出融合和动态特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要从教师教育专业的性质、内容、重点和目标出发,分层次、分阶段、分主体地进行考核评价,让各级各类教师都能各展所长、百花齐放。比如,既要重视能够培育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学名师和教学骨干,也要鼓励、树立一批在综合素质培育、全人格教育上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


第六,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让广大教师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要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和风尚,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一是更新教育观、人才观,把教师资源作为重要的人才资源,从制度上探索将教师纳入各地人才资源政策的可行路径。二是健全国家和地方教师奖励与荣誉制度,提高教师荣誉层次,扩大高层级教师荣誉评选规模。三是建立与教师专业地位相匹配的工资制度,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以岗位工资为核心的绩效工资制度,突出岗位贡献、实干业绩在教师工资中的权重。四是切实减轻教师负担,减少对教师不必要的干扰,营造宽松、宁静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校园氛围,确保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sCUIBMKSneGOTsec-Jv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