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庆二十大

喜庆二十大

所在位置: 首页» 喜庆二十大

【二十大】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2-10-18     浏览量: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北师大师生第一时间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全校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人民日报》会外连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杨乘虎教授、社会学院尹栾玉教授,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报告原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会内解读

  

  程向民代表(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

  

  10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文化繁荣兴盛最终要落脚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上。近年来,上海市松江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持续打造文化阵地,树立文化品牌,创作更多主流精神文化产品,把“人文松江”建设推到更高水平,为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的现代化新松江提供强大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赵聪代表(中央民族乐团团长):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将大有作为。

  

  10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越来越多年轻观众喜爱民乐,越来越多孩子学习民族器乐。用民乐讲好中国故事,努力擦亮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金名片,奏响新时代的“国风雅韵”,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我们的责任担当,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守正创新中开拓文艺新境界,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会外连线

  

  杨乘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用心、用情、用功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方能守正创新,创作出精品佳作。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不仅有利于高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而且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国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本报记者金正波、王瑨)

  

增进民生福祉

  

  报告原文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会内解读

  

  杨冀鹏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委书记):

  

  报告多次提及“人民”“民生”,这要求我们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扎扎实实落实到行动上。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为群众多办暖心事,多办贴心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践行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

  

  骆叶青代表(浙江省嘉兴市96345社区服务求助中心党支部书记):

  

  为民造福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改善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紧密相连。我所在的嘉兴市96345社区服务求助热线开通至今已有19个年头,共受理市民各类求助电话480多万件次,成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途径,“有困难打96345”已经成为广大嘉兴市民的共识。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百姓有需求,我们就有服务。接下来,我们将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各种实际问题,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会外连线

  

  尹栾玉(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新时代的10年,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接下来,我们应继续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进一步做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等工作,让人民幸福生活水平更高、成色更足、内涵更丰富。

  

  (本报记者黄超、张枨、窦皓)

 

文章来源:

https://open.work.weixin.qq.com/wwopen/mpnews?mixuin=aBAGBgAABwA23JmHAAAUAA&mfid=WW0317-Aq-vpwAABwBiz_ex8taq0gJ9a4P6a&idx=0&sn=5a4a93dad6edf9213b457d0f85a513dc